爸爸每天做早餐 教出哈佛新鮮人 <商業周刊>
一頓清早佐著親情的豐盛早餐,一堂放學後名師撐場的補習教學,哪一個選項,是通往出過八位美國總統、全球最頂尖大學哈佛(Harvard)的捷徑?
今年九月,森傳媒董事長張樹森與其妻徐兆琬,即將啟程前往美國東岸麻州,踏上令許多父母欣羨的旅程。因為,他們的二兒子張邑安,四月二日剛接獲哈佛大學寄出的入學許可通知郵件。九月中旬的開學典禮,一家人將在哈佛紀念教堂前大草坪,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兩千個家庭,共同分享成為哈佛新鮮人的喜悅。
當媽媽的有堅持 競爭再激烈,也絕不補習
哈佛大學部今年度接獲來自全球與美國超過三萬名高中生入學申請,競逐人數較去年增加四.七%,錄取率降到約七%的歷史新低。張邑安是今年台北美國學校,兩位取得哈佛入學資格的高中生之一。過去十年,台灣畢業的高中生,平均一年只有一位能擠進哈佛大學部窄門。哥哥張邑平,三年前則申請進入同樣是全美十大名校的芝加哥大學。是怎樣的教養術,讓張家兄弟脫穎而出?
「我想大聲告訴天下父母:補習真的沒有必要!」還沒開始採訪,徐兆琬就迫不及待分享她最想強調的教養觀念。
她說,美國學校課業競爭比一般高中還激烈,媽媽們聚會總是討論去哪裡補習;但她認為,補習不會創造競爭力,只會帶來反效果,「上課都那麼累了,不如把時間拿去打球、做課外活動。」例如張邑安連續四年擔任美國學校學生會會長,參加辯論社,還自力辦校園刊物,課外活動時間比做功課還多。
當爸爸的用心陪 把握每天早晨四十分鐘
看似開明放任的教養背後,其實是父母用心陪伴換來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在乎,產生安全感與自律。而安全感與自律,就像是孩子的自動導航系統,讓孩子往後遇到各種狀況,都能找到自我定位的錨。
而且,不只媽媽陪,爸爸也用心陪。六、七年來,張樹森每日起床做早餐。六點半至七點十分,是甜蜜的親子互動時間。孩子心裡很清楚,爸爸前一天晚上應酬到半夜兩三點,清晨起床做早餐,一定很累,但爸爸卻堅持下去,愛與自律,孩子感受到了。「我們起床都那麼累了,爸爸一定更累,可以感覺到,他是刻意起來,用心為我們做的早餐……,」張邑安向記者透露。
陪伴時間 越小陪越多,長大不煩惱
「親子關係一定要靠深度陪伴,」徐兆琬認為,親子陪伴這件事靠時間和心思,沒有量絕對沒有質,奢望重質不重量,就會依賴物質填補,最後一定會由愛生寵。
以她自己為例,為了帶這對兄弟,她辭去工作扮演全職媽媽,六年前以為孩子大了,一度出任東森慈善基金會副董事長,不到一年,一天兒子竟對她說,「媽,最近我講話你都沒有在聽,」她驚覺實在無法一心二用,於是又重回家裡扮演全職媽媽。而且,陪伴越早越好,就像倒金字塔,孩子越小,陪伴要越多,孩子越大,陪伴時間就能越來越少。
陪伴重點 學齡前著重閱讀、生活教育
至於學齡前的陪伴重點是什麼?「閱讀、生活教育,」徐兆婉分享。
因為從小媽媽帶著上圖書館、讀童書,邑安擁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小學一年級就能把全本的《哈利波特》看完;七年級開始,每週讀完《時代》、《經濟學人》。
至於生活教育,「其實,我經常把自己當後母扮演,」徐兆琬說,她要求兩兄弟從小分擔家事,家裡從來不請傭人,加拿大的房子很大,小孩才念小學,她就要求他們颱風天到屋外巡邏,「基本上,這是家庭成員的義務,我把他們當大人對待。」「我管的都是小事,」她說自己八成時間關心小孩生活教育,功課只占兩成。小學之前,孩子們九點之前一定上床就寢,十點就要睡覺,「如果不睡,揍一頓一定睡,」她不避諱,她贊同華人家庭的體罰,但體罰的原因絕不是考試沒考好,而是生活習慣不好。
孩子進哈佛,父母確實很開心,但「這絕不是我們一開始就幫他規畫的終點,」徐兆琬說:「我念輔大法文,爸爸也不是名校畢業,我們都辦不到的事,如何期待小孩一定達到?」張樹森則說,「就算進哈佛,接下來的人生呢?」這對父母相信,比把孩子送進名校更重要的事,是讓他們有能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