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長遠的計畫

真正要看得到明顯的轉變,是需要時間的

影片中主講人模仿從7歲孩子的演奏、到8歲、9歲、10、11歲,一年比一年進步時,

有些孩子就突然不學了,我們永遠不知道他12歲之後演奏的樣子。

我深深被觸動了。

當學琴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音樂說不定就開始有了打從內心出來的情懷,

樂器只是一種媒介,一種工具,

技巧也只是累積不同的發聲方法,

讓孩子發出心裏的聲音罷了。

 

當孩子聽到自己奏出心裏的音樂,

感到很自豪、很滿足、甚至感動,

想要跟別人分享,

和朋友一起沉浸在同一種情緒的氛圍裏,

彼此不需言語,就能相互溝通,相互理解,

不是很美嗎?

 

可是

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我在課堂中遇見最多的挫折,而且越來越常遇到的是,

學太多才藝,以致於沒時間練習、沒體力練習、經濟上也不足以支應學習,

或是晚上繼續上補習班,8、9點才回到家,假日又想休息,所以又沒有練習。

最慘的是,玩平板電腦上癮,所有聲光刺激不夠,需要動腦的學習,全部開始排斥!

若是學生是國小高年級以上,理解力夠,能夠在課堂上聽懂一些觀念,

也能夠立即反應在接下來的演奏上,那也還好。

就怕是低年級以下的學生,理解力還不足,又沒有練習,

我就淪為陪練!慘~

我教得不開心,學生也沒動力,就此 惡性循環

 

事實上,若孩子不是真的很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不來自於條件交換之下的獎品或盲目誇獎)

上課的內容終將不會變成孩子的養分。

我一直認為,「成就感」學習最佳的動力之一

 成就感不就是從看到聽到自己變得更好而來的嗎?

 而唯有「想要用手中的樂器演奏出心裏的歌」

 才會想要聽老師講解技巧,也才會願意練習

 也才可能產生「成就感」!

 成就感也就使得下一次上課願意更專心聽,願意更用心練習。

 同時也 解決了每天家裡叫練琴,不想練,的拉鋸戰

 

真的,讓孩子在開始學習之前,

先多多欣賞想要學習的樂器演奏的影音資料吧,

而且甚至更廣泛的聆聽更好,

多多讀書也很棒,

心理充滿音樂、故事、情感經歷、各種詞彙的孩子是很有想像力的,

學了運用樂器的方法,

馬上能 和自己的生命經驗做連結

 

至於,看什麼、聽什麼?

從優良童書、繪本

到中外世界名著簡易本

從愛樂電台到youtube

到中華路佳佳唱片行

總要有個開頭,再依興趣慢慢延伸

 

這是老師教不來的!

要請父母多費心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提琴 練琴 教學
    全站熱搜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