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式巴羅克弓與現代弓演奏性能的比較-涂智奎


第一節  分弓奏(Détaché


 


    Détaché(法文)指的是音跟音之間的斷開,不連續。巴黎音樂院教授巴約(Pierre Baillot 1777-1842)於1835年出版的 The Art of The Violin 中,以圖示標明détaché 以中弓演奏,並且將之細分為三大類:一、弓不離弦的 détaché(包括grand détachémarteléstaccato),二、利用弓桿彈力拉奏的détaché(包括light détachéperléspiccatoricochet),三、持續壓力的détachésustained détachéflautando[1]。不過,這裡討論的détaché在現代提琴演奏者的口中,意義僅止於以一音一弓的聲音,也就是中文中使用的「分弓奏」;奧爾(Leopold Auer 1845-19301921年在Violin PlayingAs I Teach It一書當中,提及的détaché演奏法,也沒有將音斷開的指示,只有要求將每一弓的開頭加上attack[2],用意是否是要讓每一弓的發音聽起來更加清晰,而更接近將每個音斷清楚的本意則無法得知。


不過,比較détaché不同意義的演變之後,在巴約的論著中最接近奧爾的détaché演奏法的要算是第三類之中的sustained détaché,主要在演奏旋律時使用,在演奏上要求稍靠近琴橋、柔和地、以最短的弓長維持力度並且將每個音微微斷開(separate each note by a little silence),而此處指的微微斷開是否以messa di voce的方式完成還是真的做停頓也無從查考。為了和現代的弓法認知相符,本文將採用奧爾較現代的Détaché定義來做比較


以下是巴羅克弓與現代弓的比較表:




























Detache



Adagio


四分音符演奏位置



Andante


十六分音符或Allegro的八分音符



Allegro


十六分音符



Allegro的三十二分音符或Presto的十六分音符



巴羅克弓



全弓




中弓




中上弓-


短弓




中弓或


中上弓-極短弓




現代弓[3]



全弓




中弓,legato效果




中弓-短弓legato效果




中弓-極短弓



 



現代弓演奏巴羅克音樂的調整



不需調整,但要注意messa di voce的拉奏



避開中弓最易彈跳的位置




messa di voce處理



不需調整



使用稍靠弓根的地方的中弓演奏,使弓桿稍微上下震動




需要稍做說明的是,巴羅克弓因為較短,在演奏非常快速的短音時,例如Allegro的三十二分音符或Presto的十六分音符,在中弓處拉奏較為方便,而因弓毛張力較鬆,自然會有較多的Articulation,使得音和音之間聽起來不像現代弓一般圓滑。而要用現代弓拉奏這樣的效果,可使用弓重心稍靠弓根的位置,使弓自然多一些Articulation;而一般速度的短音符,例如AndanteAllegro的十六分音符,用巴羅克弓演奏時,如不特別將弓毛離開弦的話,效果和現代弓差不多,用現代弓演奏這樣的效果不用特別調整。


而在détaché演奏速度放慢到能夠做出messa di voce時,則應視情況加入細微的音量變化,這對於巴羅克和現代弓均可適用。不過,現代弓要注意弓毛應維持在適當張力,不要過緊。


 


 


第二節  斷奏(Staccato


 


 


 1750年之前,Staccato這個字僅表示他的字面意義「斷開、不連續(detached[4]」在1750年後,由於演奏技巧以及製琴製弓的進步,漸漸產生不同程度的Staccato弓法名稱,例如spiccatosautilléricochet等等。但在巴羅克時期,這些新的技巧對於巴羅克弓來說並不具意義,所以在本文中將以巴羅克時期所謂的staccato來比較兩種弓的演奏差異。


    1750年之前,許多樂曲並沒有在音符上特別標明staccato,需要靠演奏者對音樂的瞭解以及品味決定演奏的方法,所以,演奏者自由發揮的空間與現代相比相對較大。在David Boyden及其他幾本巴羅克時期的演奏論著中可以發現,通常要做出Allegro生動的感覺,音符間需要分開,並且有清晰的articulationDavid Boyden在書中引述了Quantz認為在Entrée以及LoureCourante舞曲當中的四分音符,不管有沒有staccato dot,琴弓都要離開琴弦;而在Allegro assai中,通常要將八分音符以舌頭將長度縮短一點(以長笛而言)[5]。而在記號的使用方面,通常在音符中間的間隙要比巴羅克弓自然產生的non-legato更開的話,就會用到staccato dot(‧)(以下簡稱dot),或stroke(∣)[6]。在陳怡如的碩士論文《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staccato的定義與小提琴演奏方式的演變》中對於MuffatLeopold MozartQuantz的文獻做了相當多樣的資料整理,從她的整理中可以發現,影響staccato演奏方式的原因有記號、速度、樂曲內容三方面[7]


以記號來說
















Staccato



dot(‧


在弓的上半弓演奏



stroke(∣)


在弓的下半弓演奏



巴羅克弓



弓不離弦,在音和音之間暫停一下以縮短音的長度將音分開



弓要離弦,將音縮短而分開,實際操作是以手指和手腕將弓提起來完成



現代弓演奏巴羅克音樂的調整



同巴羅克弓



同巴羅克弓



以速度來說
















Staccato



慢速時



中等速度或快速時



巴羅克弓



全弓下半弓演奏



上半弓不離弦停頓拉奏或


中弓輕巧地提弓離弦演奏



現代弓演奏巴羅克音樂的調整



同巴羅克弓



同巴羅克弓



 


以樂曲內容來說
















Staccato



慢速或中等速度或


嚴肅、敏感、悲傷的樂曲或


小聲的樂曲或


級進音程



快速或


生動、活潑的樂曲或


大聲的樂曲或


跳進音程



巴羅克弓



音符長度較長



音符長度較短



現代弓演奏巴羅克音樂的調整



同巴羅克弓



同巴羅克弓



 


從以上資料來說,staccato的演奏方式隨著樂譜上的指示不同,而有不同的演奏方法,甚至在快慢之間、長短之間、以及進而影響到的運弓部位(稍靠弓尖或稍靠弓根),都隨著演奏者的個人修養或喜好而有許多變化的空間。


比較巴羅克弓與現代弓演奏staccato的差異:




























Staccato



不離弦的慢速、


中速staccato



不離弦的快速staccato



離弦的中、慢速staccato



離弦的快速staccato



巴羅克弓



上半弓




以中弓的non-legato特性演奏




中弓或下半弓







現代弓



上半弓






偏弓根的中弓或下半弓





以中弓或稍偏弓尖處彈跳





現代弓演奏巴羅克音樂的調整



不需調整,但attack不要過多



使用稍靠弓根的中弓演奏,使弓桿稍微上下震動




不需調整





 


第三節  連弓的斷奏 ( Slurred staccato)


 


 


    延續上一節所做的探討,連弓的staccato記號與分弓的staccato差異不大,唯一的不同便是加上了圓滑線,所有的staccato必須以同一弓完成。和一般分弓的staccato一樣,使用記號的音符弓不離弦,使用記號的音符弓要離弦。以slurred staccato來說,在MuffatDown bow rule弓法範例中,3/4拍子樂曲四分音符的第二、三拍使用同一上弓演奏,這時目的只是讓下一小節第一拍為下弓,所以這時的連弓斷奏只要聽得出斷開即可,用現代弓奏時要特別注意。


以下是slurred staccato的比較表:




























 



MuffatDown bow rule弓法範例(ex. 1



同音反覆


slurred tremolo)(ex. 2



兩個八分音符為一組的slurred staccato


ex. 3



同一上弓演奏5音以上(出現過最多32個音符一弓的譜例)


ex. 4



巴羅克弓



以上下弓調整為主,聽得出分離即可



類似portato的演奏法



L. Mozart的說法,弓要離弦(lifting the bow



L. Mozart依不同長度、重量的弓作建議:稍長而重的弓要輕、不壓、不延遲太多;而稍輕而短的弓反之。



現代弓



Staccato的咬弦較重



同巴羅克弓



以巴羅克弓較易演奏,現代弓不太這樣用



比照較長而重的巴羅克弓演奏,但弓尖要壓更多些



現代弓演奏巴羅克音樂的調整



portato的演奏法靠近一些



不需調整



依速度,慢速靠中下弓,快速靠中弓彈跳



不需調整



 




















 


第四節  圓滑奏(Legato bowing


 


圓滑奏的記譜法及演奏法從開始到現代並無改變,將圓滑線所涵蓋的音符以同一方向的弓演奏即是。圓滑奏一開始被歸類為裝飾手法的一種,但現在已經使用的非常普遍了。巴羅克早期或更早的樂曲沒有標明圓滑線,需要演奏者視弓法及強拍的位置來決定使用的。通常在快速的樂段(ex.5第二種弓法)或三拍曲子中較常使用圓滑線(ex.1[8]


再進一步的發展,演奏者為了進一步強調重拍(ex.6第一拍),或帶出較不明顯的短音符(ex.6第二拍),而使用圓滑線,甚或要表現長樂句而使用跨小節的圓滑線,或將Staccato及圓滑線相結合(參照第三節「連弓的Staccato」)[9]












另外,David Boyden在書中將四種需要特別說明的圓滑奏做了歸納:一、造成切分效果(ex.7)。二、不同音的快速連弓換弦(ex.8)。三、同音快速連弓換弦(ex.9)。四、連弓同弦同音反覆slurred tremolo(類似portato)(ex.10[10]




















 


從以上的整理可以發現,只要清楚連弓的目的,就可以將連弓的意義正確演奏出來。總地來說,為了強拍與弱拍而使用的圓滑奏,通常在開頭處需稍加強調,以突顯所要的效果,包括「強調重拍」,或「帶出較不明顯的短音符」,「切分效果」;為了其他目的而使用的圓滑奏雖然仍須考量強弱拍的效果,但同時也要注意完成該有的要求,始能正確詮釋圓滑奏。


比較巴洛克弓與現代弓演奏圓滑線的差異(若去除對弓桿性能差異影響不大的換弦動作,基本上可將連弓奏的一弓視為détaché):




























 



全弓的長圓滑奏



Adagio的四分音符等長的圓滑奏



更短的圓滑奏



下弓長上弓短的圓滑奏



巴羅克弓



全弓




從中弓向兩端延伸直到全弓


 




視需要在中弓或上半弓





下半弓




現代弓



全弓




從中弓向兩端延伸直到全弓




中弓或上半弓





下半弓




現代弓演奏巴羅克音樂的調



不需調整,但要注意messa di voce的拉奏



不需調整,但要注意messa di voce的拉奏



不需調整,但要注意messa di voce的拉奏



不需調整,但要注意messa di voce的拉奏



 


 


 


第五節  和弦演奏法


 


在這裡要探討的和弦指的是記譜上同時有三個音或四個音出現的和弦,同時演奏兩個音的方式並沒有爭議,並不列入討論。


在小提琴音樂裏的和弦使用開始於十七世紀早期,並於世紀末在德國達到高峰。在讀譜時會碰到兩個主要的問題:一、瞭解三個或四個音的和弦中表示的音樂意義。二、以琶音演奏和弦在記譜上所含的言外之意與決定演奏方式,特別是在連弓的情況。依據David Boyden書中的舉證與推論所得,早期小提琴樂譜中所使用的三個或四個音的和弦,即使用當時的樂器與琴弓來演奏也不見得能夠同時演奏(琴橋弧度較平的琴配上德國地區使用的弓桿弧度向外的弓,或許演奏三個音的和弦較容易,可是絕不可能同時發出四個音)。由此可知,作曲家在樂譜上表現的是「理想中」的對位旋律,雖然無法完全照譜演奏出來,但是也提供演奏者正確瞭解聲部關係與結構的依據。所以,現代音樂家應盡可能以作曲者的觀點推想音樂的原貌來做演奏上的詮釋,畢竟巴羅克時代甚至更早的樂譜寫的不像現代樂譜那樣詳細,留給了演奏者許多發揮的空間。為了瞭解巴羅克時期音樂家如何演奏和弦,David Boyden引述了Christopher Simpson1602-61669英國學者、作曲家、viol演奏家)的文字,說明了當兩、三個或更多的音符重疊時,應該視為同時演奏。以弓滑過那些音的弦,要確定先觸動最低音的弦,從它開始往最高音的弦滑去,觸動到他們中間的那些音[以同一弓]Simpson書中也寫出,演奏單一和弦用下弓,連續和弦則用下、上弓交替。現代提琴演奏家所使用的和弦演奏法,則有許多變化,有些將三個音的和弦在靠近指板處大約可以做到近似同時演奏的效果,有些將之分成兩段演奏(兩弦為一組),有些則遵循古法由下往上滑過,也有些強調最低與最高音而將之演奏的稍長一些,多所不同[11]


在巴羅克弓與現代弓的比較上,雖然本文中所比較的為義大利式巴羅克弓,弓桿不像德式的弓一般向外彎曲,但是張力仍比現代弓來得小,在演奏四個音的和弦,特別在由最低音滑向最高音經過中間兩條弦時,較不易出現雜音。所以,使用現代弓演奏和弦時,特別再演奏到中間兩條弦時,要稍微輕一些。










[1] Baillot, Pierre (1996).  The Art of the Violin, Trans. by Goldberg, Louise.   Illinois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35), p. 171.




[2] Auer, Leopold (1980).  Violin Playing As I Teach It.  New York : Dover Publications, Inc.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1), p. 26.




[3] Baillot, Pierre (1996).  The Art of the Violin, Trans. by Goldberg, Louise.   Illinois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35), p. 188.




[4] Chew, Geoffrey, Brown, Clive ( 2006 ).  ‘Staccato’,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7 December 2006), http://www.grovemusic.com


 




[5] Boyden, David D. (1990).  The History of Violin Playing from its Origins to 1761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Violin Music.  Oxford : Clarenden Press.  pp.410-411




[6] 同上註。p. 263




[7] 陳怡如(2001)。《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初staccato定義與小提琴演奏方式的演變》。台北市:東吳大學。頁21-28




[8] Boyden, David D. (1990).  The History of Violin Playing from its Origins to 1761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Violin Music.  Oxford : Clarenden Press.  p.265




[9] Mather, Betty Bang (1987).  Dance Rhythms of the French Baroque: A Hand Book For Performan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141




[10] Boyden, David D. (1990).  The History of Violin Playing from its Origins to 1761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Violin Music.  Oxford : Clarenden Press.  pp.265-266




[11] Boyden, David D. (1990).  The History of Violin Playing from its Origins to 1761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Violin Music.  Oxford : Clarenden Press.  pp.271-2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