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下一代全球化、國際化壓力?---涂智奎
這一代的孩子更忙碌了----
多元入學、一綱多本,讓大家唯恐漏了沒補到的那一元、沒念到的那一本,
於是才小學一年級,每天的才藝就排的滿滿滿,還很無奈的漏了一些沒時間學~
就一個小提琴老師的觀點,學生沒時間練習消化上課的進度,這樣的學習是緩慢
的,不禁讓我尋思:如果孩子的學習都是這樣的模式,哪一門學得好呢?
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中,透過各種角度尋找面對全球化、國際化的下
一代,探討學什麼才是「關鍵能力」?剛好趁機會為學生家長做個重點整理。
1. 孩子0-3歲時是情緒、情操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任何知識的累積都是次要
的。此時不要急著安排孩子的人生,給予足夠的愛與家族親密感更為重要。所以
最好在此時營造美而有愛的家庭環境,同時做美感的薰陶。
2. 國際化並不是透過單一語言「英語」來瞭解世界,這樣反而會產稱偏執認知,
應該培養以國際語言(目前是英語)介紹、描述自己國家文化的能力,以及以多
元角度、多元價值觀來理解事物的能力。而當然要先學好(意指能流利而適切地
表達)母語(指中文)之後再多接觸不同文化(透過網際網路或是出國體驗)來
達成。
以這一點來說,許多父母都身陷於大環境的影響中,無論是經濟景氣或是
因政治敗壞所造成的深層不安定感,以致於無暇注意到如何給孩子國際視野的問
題。只安排孩子學這補那,可是這對於視野並沒有直接的影響,倒是填補了些許
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無力感吧!
文中建議反倒是應該留一些空白給孩子,讓他發呆也好,藉著腦中空白時
讓神經元自然連結,整合自身經驗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激發出一些想像力與創造
力,讓孩子在這個知識越來越容易取得的時代能夠將知識做更有價值的運用。
所以,我很願意分享的是:少看電視(或選節目看),多閱讀(最好親子
共讀),從生活中培養美感經驗(體驗大自然、藝文展演等等),和孩子分享並
解釋世界趨勢(一起吸收世界新知)。想學才藝就花時間學到最好,至少把精
髓觀念學到!隨便學學是沒有意義的。
其他諸如:健全人格、獨立思考、溝通能力、正直....等等,都是家庭教
育中父母責無旁貸地施以身教言教的功課,我們這些大人們其實需要先自我成長
才行啊!
以一位小提琴老師來說,期許自己能讓孩子在貼近抽象的美感經驗的同時
也能知道如何透過小提琴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以抽象的方式呈現,以音樂當作橋樑
和世界相連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