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小提琴演奏的研究---涂智奎


 


 


        第一次聽到以古樂器演奏巴羅克音樂的CD時,深深為之著迷不已,於是將研究方向往巴羅克聚焦。不論是小提琴曲目、室內樂曲目,往往多以巴羅克時期音樂為主,希望有多一點機會學習,進而能發出清亮純淨樸實的音質以及合於不同特質的曲種所該有的Articulation,將當時許多傑出的作品作得宜地演奏。


         經過多方嘗試、學習之後發現,決定音質的因素以弦的材質為主,羊腸裸弦所發出的聲音最為圓潤,是巴羅克時期琴弦所用的材質;而尼龍弦圓潤度稍弱但張力較強;鋼弦強度最大,音色亮而生硬。當然,使用巴羅克時期尚未經過改良的提琴也有顯著的不同,因為琴頸角度較現代琴平直、低音樑較短較細、琴橋份量較輕,自然會有較現代提琴柔和的聲音。


巴羅克時期標準音a1的震動頻率尚未統一,音高依不同國家及地區從法國的392Hz到德國的460 Hz都有[1],音高降低到392Hz使弦的張力減弱也使得震動較和緩,發出極柔和的聲音,不過在琴音的穿透力上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將音調高到460Hz將使弦張力過緊,雖然琴音穿透力強,但在細節上表現困難。所以,必須要依音樂性格和琴音穿透力的需求來決定音高,一般在妥協折衷後會將音準訂為415Hz,既容易表現細節張力又不會太過軟弱。


        不過,單只使用巴羅克提琴、羊腸弦並不足以演奏出符合時代風格的音樂,需要將Articulation適當地運用才行。除了messa di voce之外,其中需考量的因素還有:強弱拍、符值、樂曲速度、連弓分弓、聲部、結構、旋律起伏、樂曲種類、樂曲中模仿或表達的事物、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的演奏習慣等等。使用圖爾特(François Tourte1747–1835)改良之前的弓演奏messa di voce比改良後的弓容易,因為改良之前的弓桿較短、較輕也較直,或呈現背離弓毛的弧度,使得拉奏時弓毛的張力較小,能反映出細微的壓力變化。於是,若是現代提琴演奏者想以最簡單而直接的方式使演奏更為貼近巴羅克風格,不妨換用仿巴羅克時期的現代弓,除了音質無法改變之外,在運弓的細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


當然,對於琴弓的各部位的性能熟悉的話,也能用現代弓做出良好品味的風格。


        有進一步興趣的朋友請看我的另兩篇研究。


http://tw.myblog.yahoo.com/jw!TFfplGqVEQUXh3RrNyZqWdk-/article?mid=61


http://tw.myblog.yahoo.com/garybloggaryblog-garybloggaryblog/article?mid=62&prev=63&next=61&l=a&fid=5











[1] Cyr, Mary (1992).  Performing Baroque Music.  Oregon : Amadeus Press.  pp.61-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