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聽聞台北市某所學校的校長辦學風格:快樂學習


這是已經流行很久的教育口號


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變成教育行銷廣告詞、近似於糖漿之類


學習我相信是可以快樂的


只要老師幽默風趣、能潛移默化、沒有壓力、作業不多、同學相處融洽……


然後呢?


學習的目的是?


光是這樣學習成果會好嗎?


 


我的想法是


快樂的前提應建立在「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或者有潛力的學習項目」


然後全心投入


並且享受投入之後的成果


這就牽涉到我想談的關鍵:努力


 


我的某些學生家長跟我表明希望我對孩子的教育目標與尺度是:


只要讓他有興趣就好


我接了指令,當然要使出渾身解數將課程變的有趣


此外,還介紹我認為孩子會喜歡的音樂(卡通歌)、和我自己喜歡的音樂(較通俗的小提琴小品)給孩子,


可是往往一段時間仍會遇到瓶頸


孩子一陣子之後如果沒有練習(或很少練習),


光靠我耍寶也沒法讓他覺得小提琴跟他有什麼了不得的連結


家長還跟我說


這孩子對小提琴是有興趣的


我想


假設這孩子對有興趣的事是這樣的學習態度,只學不習


哪一門項目能學的好?


如果小提琴剛巧是他最有天分的項目


不是就埋沒了嗎?


 


所以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了孩子一生


有些孩子從中養成毅力,學到付出而後收穫


有些孩子學到反正遇到困難再換一樣才藝學學也行


 


也有些孩子真的沒時間練習


經過長時間的陪伴練習


音樂故事、背景解說


逐音逐句修飾、並從中解說音樂表現和技巧的關連


也漸漸開花結果的


不過我也去了半條命


雖然學生開花時我真的很感動!


我想


這背後一部份讓我之能夠繼續下去的應該是家長的支持吧~


嗯~老師有時也需要加油打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