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父母們溝通的事


 


親愛的各位爸爸媽媽們:


 


很感謝您選擇我作為您孩子的小提琴老師,鑑於最近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有些觀念我覺得應該提出跟您們分享一下,做一下雙向的交流,讓彼此都有更具體的期望與共識,期望對孩子產生最大的助力。


 


我認為,就像做任何一件事一樣,學音樂應該要有目標的,不然為什麼要學呢?


 


您讓孩子學琴的初衷是什麼?(以我的經驗,回答不外乎是讓孩子有個正當的興趣;心情不佳時有所寄託;或者「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等等...。)


 


就我的看法: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三方面配合的,缺一不可。


 


一、教師有系統的教學、深入淺出的表達、按部就班的引導、以身作則示範、技巧及音樂性的導引、音樂欣賞的推薦。


 


二、家長幫孩子建立親近音樂的家庭環境,帶孩子欣賞音樂(CDDVD現場演出);幫孩子或引導孩子養成規律練習的習慣;幫孩子釐清或確認學琴的動機與目的。


 


三、孩子本身投入時間、專注力、體力。


 


老師的部分我會盡全力做到,如果您希望我特別配合或加強某部分,歡迎讓我知道,這也是我寫這篇文字的目的之一。


 


後兩項大部分要偏勞您們幫忙,我知道全球化競爭之下,經濟環境險峻、教育政策搖擺之下,大人們是很辛苦的,而社會價值觀也普遍流於浮面、一窩蜂的盲從,所以教育下一代變的更為困難。可是,正是因為這樣,孩子的教育基礎變的更為重要。


 


我認為,以上述及的學音樂的初衷(包括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都是有前提學得好的孩子、能對音樂起共鳴的孩子才不會變壞;如果只是上課卻忽略營造欣賞音樂的環境與機會,甚或者是忽略練習,都無法造成孩子對音樂的正向循環,


我指的是:學習興趣練習成就感、自信心更有興趣的學習成果不斷提升,也就是說,上述三點缺一是無法達到目標的!


 


所以我誠摯邀請各位,一起為孩子思考一下讓他學音樂的目的,然後真的花心思幫助孩子養成有幫助的習慣,讓學音樂真的對孩子的專注力、人生觀、價值觀、感受力是有幫助的。


 


不然呢?


 


我有些慘痛的經驗可以和您分享:


 


家長太忙或還不瞭解所謂「正向循環」的概念,讓孩子接受過多的才藝課或補習或安親班,於是沒有時間讓孩子真正休息、或享受親子時間、或空白的時間(根據研究,孩子需要發呆片刻讓每天所學和自身的生活經驗相連結,形成對自己有意義的智慧,而不是止於一堆「資訊」而已),於是更別說欣賞音樂,過有質感的生活,或是練琴了。結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進度緩慢,遲遲無法開始享受小提琴帶來的樂趣,造成自信心薄弱,興趣減低,久了就不了了之!而這其間所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都付諸東流。多麼令人惋惜!


 


最後,強烈建議並邀請您和我一起為孩子做聰明、有效率的安排,也和孩子一起參與這整個過程,相信孩子會因此內化成往後處世的參考模式,為他自己創造聰明而有效率的任何決定!


 


 


涂智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