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巴赫(1685—1750) D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夏康舞曲,BWV1004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1004


Johah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巴赫的六首小提琴無伴奏作品(三首奏鳴曲及三首組曲)完成於1720年在科登(Cothen)任職期間,可能受了畢伯譜寫過的小提琴無伴奏帕薩嘉牙舞曲(Passacalia)的啟發而興起創作無伴奏小提琴曲的念頭,不過畢竟巴赫擁有出神入化的對位技巧,在這六組作品以及附在第二組曲之後的夏康舞曲之中開展了前無古人的新天地。


        第二首組曲的舞曲組合:阿勒曼舞曲(Allemanda, 庫朗舞曲(Corrente, 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a, 吉格舞曲(Giga)在三首組曲之中是最典型的組合,在速度上同樣有「慢快」的效果。不過,巴赫在其後加作了一首結構龐大、技巧繁複的夏康舞曲(Ciaccona),大大增加了它的份量。


        阿勒曼舞曲意為「德國舞曲」,一般認為發源於德國,4/4拍,速度上從16世紀到17世紀分別是從快速到慢而莊重的速度,這裡以慢速演奏。庫朗舞曲,3/4拍,有「流動、奔跑的意義」,從曲中的三連音以及附點音符可以大約感覺得到。薩拉邦德舞曲,3/4拍,慢速舞曲,在反覆演奏的指示上較為自由,旋律富歌唱性,非常動聽。吉格舞曲,12/8拍,發源于英倫群島的鄉村舞曲,為樸實快速的風格。夏康舞曲,3/4拍,源於拉丁美洲,本為快速的舞曲,後來因應其中有許多快速音符的音樂會舞曲實際演奏的考量而出現慢速的演奏速度。重拍在第二拍,為變奏曲型態,巴赫寫了257個小節,其中有些變奏因為只取其和聲為本的關係,已經無法清楚聽見主題旋律,不過因為這樣才為這首曲子帶來更豐富的變化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涂智奎 的頭像
    涂智奎

    涂智奎的音樂王國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