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民俗素材與西歐形式融合的分析-涂智奎


 


一、                 前言


 


巴爾托克的作品,在不同時期受不同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風格。本篇報告將針對1921年所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中融入羅馬尼亞元素的樂章進行分析。以期讓自己更能瞭解巴爾托克在戰後歐洲的大環境下如何將採集民俗素材的經驗以及西歐傳統音樂創作的形式、技巧以小提琴和鋼琴的媒介做成熟的融合。


 


二、               創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一些作曲家們厭倦了後浪漫時期的繁複、厚重與龐大,加上戰後經濟蕭條,無法以大編制樂團演出,於是紛紛以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形式與美學:簡約與對稱為藍本,加上創新的素材創作新的作品。本文將研究的這兩首奏鳴曲即是在這新古典主義的背景之下誕生。


由於奧匈帝國與匈牙利殖民與被殖民之間複雜的利益糾葛與民族情結,促使巴爾托克開始採集民間音樂,藉以瞭解以及保存民族文化。藉著採集、記譜以及分析,他有意識的將民謠片段、節奏特色、句法結構、特殊演奏法等等融入自己的作品。在戰前,他主要是將民謠片段加進創作中,加上伴奏或前奏、尾奏,如For Children即是此類作品,接下來,漸漸將創作比重增加,民謠直接的引用減少,如Fifteen Hungarian Peasant Songs[1]。戰後因民族主義情感消退,故民謠的引用變得較含蓄,甚至只引用其特徵,於是這類作品的民俗素材顯的較抽象,本文的研究對象:第一號小提琴及鋼琴奏鳴曲即屬此類作品。


這兩首奏鳴曲是獻給當Bartok還是學生的時候就認識的匈牙利裔的英國女性小提琴家Jelli Aranyi。彼此多年不見,在一次世界大戰後重逢,據說Bartok愛上了她,但對方並沒有回應[2]。如果誇張的說鋼琴在Bartok作品中象徵「自己」,小提琴象徵「其他人」,(這種Bartok的二分法間的關連被Judit Frigyesi所強調)[3]。於是,我們可以在曲譜上發現小提琴的旋律性風格以及鋼琴的敲擊性演奏法,照以上的說法,小提琴與鋼琴演奏上的風格區別便分別代表了受贈者(Jelli Aranyi)與巴爾托克本人。


 


三、               形式與作曲技巧


 


形式:如前所述,新古典主義在歐洲方興未艾之時,巴爾托克也以奏鳴曲的形式創作,只不過他並不想一成不變地死守著傳統的形式,而在其中加上了一些自己的創新,Adorno對此也有所評論:「作曲家知道這些形式已經顯得破舊了」[4]


第一號奏鳴曲第三樂章為一輪旋奏鳴曲,但是形式和傳統的輪旋奏鳴曲在細節上有所不同[5](以下以表列說明,請同時參照附錄)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段落



A



B



2A



C



3A



2B



4A



小節



1-89



90-220



221-244



245-371



372-435



436-523



524-580



說明



1-     4


前奏



 



221-225為不同A段之前奏,主題後段處理也不同



 



沒有前奏和前A2A段的主題後段又有不同處理



節奏型態和B段相比稍有變化,主題也在不同樂器上呈現



524-527為另一不同之前奏,主題則完全不同



 


這樣在其中加了許多變化的處理在分段效果不像傳統輪旋曲一般明顯,於是巴爾托克在曲式上呈現了時代演化的痕跡。


 


作曲技巧:以小提琴和鋼琴來說,巴爾托克一路從早年受李斯特傳承下來的影響,在作品中加進那時普遍以為是匈牙利音樂的吉普賽元素,到開始採集民間素材,進而分析、使用,以及受了德布西的影響而刻意捨棄德奧音樂傳統的寫法,不用功能和聲、而使用諸如空心五度、平行和弦、調式、以弱起拍削弱穩定的韻律感、不規則的節奏、細微的運音記號使用(1907年巴爾托克審定巴哈平均律時除了按照難易度重新排序之外,同時加上詳細觸鍵指示,接著發展了一套運音記號)[6]透過記號的組合形成極細微的演奏層次,,再加上大膽的不諧和音使用,諸如音堆(tone cluster)、複調性、微分音等,加上民俗音樂元素,例如以鋼琴演奏揚琴的效果,小提琴演奏即興式的樂段,以營造新穎的效果。


較特別的是,從長期接觸的民間素材中,巴爾托克感染到強烈的原始感,於是在1911年完成鋼琴曲「野蠻的快板」,較史特拉汶斯基著名的原始主義音樂「春之祭」早了2年,可惜直到1921年才正式發表。在「野蠻的快板」中,鋼琴以粗野而原始的敲擊性演奏法不斷重複頑固低音,成為一種新的表現手法。


另外,據一位有匈牙利音樂學「發現之父」之稱的其中一位:Bence Szalbocsi (1899-1973),在一項1955年的Bartok生平與作品的現代經典調查中引進「溫暖的旋律性風格」一詞(melegen melodikus stilus[7],指以小提琴的特性演奏旋律性的音樂。


這個樂章中使用了大膽的不諧和音、細微的運音記號、速度記號、力度記號、以弱起拍、不規則的節奏削弱穩定的韻律感、調式、以及鋼琴演奏像「野蠻的快板」一般的頑固低音等等,另外,巴爾托克將羅馬尼亞舞曲元素寫進這個樂章[8],傳統羅馬尼亞舞曲的特色是2拍子、切分音,有時依不同地區會發展出不同的樂句結構,例如3+2+24+3+32+32+2+31+1+1+2等等,這些不同的樂句型態造成複節奏(polyrhythm)的感覺[9]。(以下用表列說明,請同時參照附錄)


 






















 



A   1-89小節)



拍號及樂句型態



鋼琴以重拍起始,小提琴以弱拍起始,出現5/83/42/4穿插的拍子,主題樂句長度並不對稱(758小節)。



節奏型態



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用弓法的改變製造切分效果,鋼琴演奏


頑固低音,鋼琴右手和左手使用交錯的不規則拍子。



運音記號



圓滑線、小圓點、圓滑線加小圓點、加小圓點、


重音。



力度運用



pmffffsfsffcresc.dim. 



表情速度記號運用



AllegroPoco allarg.Accel.



 


 


 


 


 


 


 

























 



B   90-220小節



拍號及樂句型態



2/43/85/82+3)、3/4拍穿插。



節奏型態



小提琴以四分音符切分加上鋼琴五連音製造不穩定的韻律感,5/8拍時鋼琴以跨小節不規則節奏和切分重音製造捉摸不定的感覺,



運音記號



圓滑線、連結線、三角重音記號、tenuto、重音加tenuto、重音加小圓點、重音記號、楔形重音(135小節)。



力度運用



pppmfffffffsfsffcresc.dim. Poco allarg.



表情速度記號運用



Meno vivoPoco allarg.Poco Accel.SostenutoRall.Vivacissimo



   



pizz.con sord.



 


 






















 



2A  221-244小節



拍號及樂句型態



正常2/4拍,但鋼琴和小提琴都以弱拍起始,主題樂句長度也不對稱(565小節)。



節奏型態



鋼琴採不規則重音的頑固低音為主題再現伴奏。



運音記號



圓滑線、重音、滑音(238小節)。



力度運用



pfcresc.dim.



表情速度記號運用



Poco sostenutoAccel.Meno vivo



 


 






















 



C   245-371小節)



拍號及樂句型態



2/43/4拍穿插,小提琴以正拍起始,鋼琴就多是後半拍。樂句結構同樣不對稱。主題素材增值(258小節)。



節奏型態



小提琴除了五連音外,主要音形為短長音,鋼琴則以斷奏相和,製造細碎的效果。



運音記號



圓滑線、連結線、三角重音記號、小圓點、三角重音記號加小圓點、tenuto、三角重音記號加tenutotenuto加小圓點、重音記號、重音加tenuto、重音加tenuto加小圓點、重音加小圓點。



力度運用



pppm pmffsfsffcresc.dim. Poco allarg.



表情速度記號運用



Un poco meno mosoPoco allarg.Meno vivoPiu vivoSostenutoPoco a poco accel.---molto307小節)、Accel.Poco rit.Sostenuto moltoPiu sostenuto



    發展部,速度、力度、表情變化最多的地方。






















 



3A   372-435小節)



拍號及樂句型態



單純只有2/4拍。



節奏型態



主題開始的一小節鋼琴休止,接下來演奏頑固低音時,鋼琴右手演奏切分音,製造不規則的效果。鋼琴以跨小節不規則節奏和切分重音製造捉摸不定的感覺。



運音記號



圓滑線、連結線、小圓點、三角重音記號加小圓點、tenuto、重音記號、重音加小圓點、楔形重音。



力度運用



pppm pmfsfsffcresc.dim.Allargando



表情速度記號運用



AllargandovivacissimoPiu sostenutoPoco a poco accel.rit.



    節奏與音程上最複雜的一段。


 

























 



2B   436-523小節



拍號及樂句型態



2/43/43/85/87/8拍交替。小提琴部分和B段大致相同,鋼琴部分改為類似頑固低音的類型。同樣為不規則樂句結構。



節奏型態



多變的拍號加上不規則樂句結構,以及切分音的使用,叫B段更加令人捉摸不定。



運音記號



圓滑線、連結線、三角重音記號、小圓點、三角重音記號加小圓點、tenuto、三角重音記號加tenutotenuto加小圓點、重音記號、重音加tenuto、重音加tenuto加小圓點、重音加小圓點。



力度運用



pppmffffsfsffcresc.cresc.----moltodim. Poco allarg.molto ----poco allarg.



表情速度記號運用



Poco rubato447小節)、Piu vivopoco allarg.Poco allarg.molto ----poco allarg.vivacissimoMolto agitatosostenuto molto


Poco rit.



    



鋼琴右手下行滑音



 






















 



4A   524-580小節



拍號及樂句型態



2/43/4拍交替。鋼琴與小提琴都以弱拍起始。鋼琴為主題的素材增值而成(C段已出現過)。



節奏型態



鋼琴以頑固低音形態演奏,以A段(主題)和C段(542小節)的素材作結尾。



運音記號



圓滑線、連結線、三角重音記號、小圓點、tenuto、三角重音記號加tenuto、重音記號、重音加tenuto、重音加小圓點。



力度運用



pmffffffsffcresc.dim. allarg.molto ---- allarg.



表情速度記號運用



Prestomeno vivopoco allarg.Poco allarg.molto ----poco allarg.vivacissimosempre piu agitato ed accelerando



這是速度最快、切分最少、張力最強的一段,但是主題和A段最不像,所以這應該也是抽象的一部份吧。


 


 


 


四、               結論


 


巴爾托克這個時期的作品的確在各方面都使用了新的表現手法,甚至連傳統素材都用新的手法來使用。在欣賞時正如陳漢金老師上課時所說,有必要看著譜聽,要去欣賞他譜上細微的安排,雖然有時演奏家可能無法百分之百表現出來。分析完之後確實對作品產生了更多的敬意,但是對我來說欣賞這類作品可能還是需要更多的些時間來適應吧。


 


 


 


 


 


 


 


 


 


 


 


 


 




 


參考書目


 


Bayley A. (edit)(2001).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artok. Cambridge U. 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urchescu A. (2001). ‘Romania’,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Online ed.  (Accessed 10 July. 2005), http://www.grovemusic.com


Cole M. (2001). ‘Rondo’,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Online ed.  (Accessed 10 July. 2005), http://www.grovemusic.com


 


 


 


樂譜


 


Bartok B. (1996). Bela Bartok Deuxieme Sonate Pour Violon et Piano. New edition, Revision: Bartok P.. Universal Edition


 


 


 


 


附錄(樂譜)


 


 


 


 








[1] Fischer V. (2001). ‘Piano Music: teaching pieces and folksong arrangement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artok, edited by Bayley A.. Cambridge U. 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00


 




[2] Laki, P. (2001). ‘Violin works and the Viola Concerto’,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artok, edited by Bayley A.. Cambridge U. 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36




[3] 同註二,頁133




[4] Cooper D. (2001). ‘Bartoks orchestral music and the modern worl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Bartok, edited by Bayley A.. Cambridge U. 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0


 




[5] 同註二,頁137




[6] 同註一,第95-96




[7] 同註二,頁134




[8] 同註二,頁138




[9] Giurchescu A. (2001). ‘Romania’,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Online ed.  (Accessed 10 July. 2005), http://www.grovemusic.com

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民俗素材與西歐形式融合的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