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布西g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分析-涂智奎


                                                    


 


一、               前言


 


            從這學期的課程內容中,學到與德布西相關的許多事,因此翻新了以往對德布西陳舊的誤解,諸如印象主義或象徵主義、朦朧模糊或精簡明晰,心中都已經有了更深的認識。


            由於自己主修的樂器是小提琴,在決定報告題目時不免希望能盡量和小提琴相關,於是挑選了德布西為小提琴和鋼琴而作的奏鳴曲第一樂章作分析。在作分析時發現學期中所學到德布西作品中代表性的技巧:五聲音階、全音音階、八音音階(Octatonic)、調式音階、平行和弦、以及阿拉貝斯克(Arabesque)式的樂曲發展手法[1],在這個樂章中比比皆是,不但如此,連日本音階都用上了,對我自己來說實在是個新發現!不過,因為對這首曲目的中文資料不多,我所參考的中文論文資料中所分析的方法又偏向德奧式的主題與發展,而外文論文一時之間也無法寄到台灣,只好接受老師的鼓勵,「冒險」嘗試自己分析,希望有一點成果。


           


二、               創作背景


 


            德布西在積極中興法國傳統榮耀的巴洛克時期拉摩、庫普蘭所呈現的優雅特質[2]的同時,也找到自己的創作特色,以各種音階、調式構成的旋律,和聲連接、音響的連接、配器上微妙的音色調配加上細微的音色指示所造成獨特的聲響效果,難能的是更能夠透過以上的技巧來表達、暗示情緒或者情境,使德布西成為西方音樂史上畫時代重要的音樂家。


            這一首奏鳴曲是德布西1917年(55歲),過世前一年完成,也是最後一首完成的作品。事實上他原本計畫要寫一套包含六首不同樂器的奏鳴曲,不過因為罹患了直腸癌而健康狀況欠佳而只完成了其中三首[3](分別是寫給長笛、中提琴、豎琴的奏鳴曲,寫給大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以及寫給小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他的大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與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顯現出一次大戰時及戰後的簡約風格[4],而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更和新興的「新古典主義」[5](意指在歐洲兩次大戰之間作曲家們主張的運動,以古典時期的平衡的形式、簡潔的樂句來代替後浪漫時期所有誇張、巨大的音樂表現。)有關[6]。以下就進入樂曲分析。


       


三、               作品分析


 


1.      曲式段落(請參照所最後附譜例)


 


        雖說德布西所寫的是奏鳴曲,但是因為從貝多芬開始就已經將奏鳴曲式作了變形,而德布西又極力擺脫德奧音樂傳統的束縛,在曲式方面並不嚴格依照傳統的奏鳴曲式來寫,而也沒有所謂第一、第二主題等等,當然也沒有發展。姑且依照呈示部和再現部都會出現的音形或特殊作法的音響分為第一到第五素材,調性上也不若既有的傳統規則有一定功能性的作用,但是德布西仍運用鋼琴的低音與小提琴的音形營造類似終止式的聲響,而我也利用這樣的地方作分出呈示部的結尾。中段有許多阿拉貝斯克式的作法,將之統稱為發展部(雖然沒有發展),再現時雖然第一素材換成由鋼琴奏出,但是仍然能聽得出是再現部。


於是我將整個樂章分為呈示部:163小節6063小節處以鋼琴的左手彈低音G作持續低音,而小提琴也演奏兩次G音的分解八度,我以此作呈示部的終止。)發展部:64149小節再現部:150255小節


 


2.      素材分析(請參照所最後附譜例)


 


            呈示部:一開始就以兩次I-Ⅳ的平行和聲當作58小節第一素


材的前奏以及襯底,第一素材g小調六級七和弦分解下行,而且切分為兩拍的韻律寫成,917小節第二素材g小調中的音寫成,和聲上在1012小節處有VI的進行,但是不論旋律或和聲都避過了重拍。1823小節第三素材,終於節奏在重拍上了,給人穩定的感覺。隨及在2463小節呈示部結束前出現一大段阿拉貝斯克式飄移不定的寫法,如2426小節小提琴和鋼琴部分的全音音階,27小節的五聲音階(C音宮調式),2829小節的全音音階,3031小節以五聲音階中加入降A音作變化進入3233小節的五聲音階(C音宮調式)與34小節加入降B音作變化的五聲音階進入35小節的八音音階,3637小節34-35小節同。3841小節接續前面的低音降BAG下行與小提琴大三度上行作反向的擴張音響,而在4142小節處高低音聲部同時作明顯的VI終止式,讓人在虛無飄渺之後有點腳踏實地的感覺。除了49小節的升C作點變化之外,4255小節小提琴部分都是五聲音階(C音商調式或徵調式),鋼琴部分則在4447小節是另一個調式的五聲音階(G音商調式),4852小節又是不同調式的五聲音階(降E音宮調式)。此外,德布西也在5355小節鋼琴右手處配上四度和弦的平行和聲。5659小節又出現第三素材,不過加入了升F作變化。6063小節鋼琴低音以加裝飾音的低音G作持續低音,小提琴則以G音的分解八度演奏,造成更強烈的終止感,不過同時鋼琴右手又以平行七和弦轉位下行來擾亂終止,削弱功能性和聲的感覺。


    發展部6479小節鋼琴低音聲部作G音的持續低音,右手則繼續以轉位的平行七和弦加強阿拉貝斯克效果,小提琴部分以四小節一句的和弦音旋律然後以鋼琴右手的七和弦音作旋律,再加上7276小節五聲音階效果(G音商調式或徵調式)。8083小節小提琴持續五聲音階的旋律(降B音宮調式),在高音音域中於84小節處將調號轉至E大調一級6和弦,漂亮的轉變了音響色彩。8497小節一路維持著E大調一級6和弦的和弦,但是小提琴部分則在8896小節第一拍處用了E大調的Aeolian調式,95小節到97小節則用了五聲音階(升C音商調式或徵調式)。98105小節鋼琴左手用了F大調的Mixolydian調式,而且以平行分解和弦處理,小提琴則在調式後半加入人工泛音的音色來增加飄移不定的感覺。特別提一下,88101小節為第四素材,在小提琴的部分,德布西標明2/4拍,和鋼琴的3/4拍相對,製造更為停滯的律動感。106109小節前面調式情緒的延長,不過調號卻轉入C大調,鋼琴和弦同為一級6和弦。110119小節相同地,在小提琴的部分又以2/4拍演奏以G大調Lydian調式寫成的旋律,不過在轉成C大調之後,一樣的旋律卻產生不同的音響色彩。120127小節小提琴和鋼琴則分別以平行五度奏出降A大調和降D大調的Mixolydian調式旋律,鋼琴的右手和前面一樣演奏平行的分解和弦。128149小節鋼琴演奏以小節為單位的五連音,小提琴從133小節處進入(第五素材),補了鋼琴缺的三音,一直到149小節都演奏以全音階寫成的旋律。而從140小節開始到145小節進入g小調五級和弦,在146小節轉回g小調一級,小提琴也從此以泛音拉奏作為150小節再現部的前奏。


    再現部150157小節第一素材再現,但由鋼琴的右手和小提琴輪流奏出,伴奏聲部則和前面一樣演奏以小節為單位的五連音,158162小節第二素材再現,和呈示部相比,再現部此處和聲的處理較為流動,也較為功能性(VI)。163170小節為增加的插入段落鋼琴同為五連音,小提琴聲部為泛音長音,鋼琴的中間聲部則又出現了降A大調的Mixolydian調式旋律。171173小節才又出現第二素材和第三素材的連接音形,於174179小節進入第三素材再現,此處和呈示部相異之處為鋼琴由和弦變為琶音,更增流動感。180181小節和呈示部幾乎相同。182195小節為另一插入句,182183小節為一獨立單元,利用全音和半音的流動增加朦朧度,184185小節則為另一獨立單元,利用全音音階與和弦銜接186小節。186195小節為一長漸強樂句,其中186191小節以兩小節為單位外聲部以半音反向上下進行,192195小節用高音旋律大三度音程以及強奏營造高潮。在196208小節第一素材又出現兩次,第一次開始時無伴奏,鋼琴以第五素材接出,第二次結束時209215小節小提琴也以無伴奏的全音音階的第五素材接著演奏。216225小節為插入句,利用分解減七和弦與辦音階的結合作上行下行,最後上行停在225小節。226229小節和呈示部結尾處終止式很像,但是鋼琴並非g小調I級,而是和小提琴的227229小節一起彈出日本音階-G音陰旋宮調式(E音宮調式為EFABDE[7];或加上降A音的五聲音階)。而230233小節則是226229小節的反覆,234237小節將前述音形反覆四次,而且將前句日本音階去掉降A音,成為五聲音階(G音商調式或羽調式)並和鋼琴一起反覆數次。接入238251小節最後結束前的一個插入樂段,鋼琴部分反覆彈出清楚的加複倚音Ⅳ和聲,小提琴則是在Ⅳ和弦強奏之後將降A大調的Locrian調式由窄而寬漸漸上下擴展音域,在四小節Locrian調式的獨奏下行後接入252255最後四小節真正的終止,其中前三小節德布西仍然避開了強拍,在最後一個音才真正在強拍上,使人有塵埃落定的感覺。而他最後的終止也並非VI的正格終止,而是Ⅳ到I,仍然避免了功能和聲的感覺。


 


四、               結語


 


            綜合以上各點可以看出,晚年的德布西已經將他所獨創的許多阿拉


貝斯克式的作曲手法不著痕跡的將基本的功能性和聲效果作了融合,通


常在高音聲部作阿拉貝斯克時低音聲部會作持續低音,要不就是在所有


聲部都作阿拉貝斯克時之後便會接VI的功能性和聲。於是,在自由


與框架之間,德布西作了很好的平衡,我本身對作曲頗有興趣,從德布


西身上得到許多助益。




參考書目


 


Trezise S.(edit) (2003).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buss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ttall A. (2001). Neo-classicism’,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Online ed.  (Accessed 18 Jan. 2005), http://www.grovemusic.com


山縣茂太郎(1989)。《新訂音樂概論》(林勝儀 譯)。台北市:全音出版社。


許常惠(不詳)。《杜步西研究》。台北市:文星書店。


樂譜


Debussy C. (1917).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in g minor, Lesure No. 140 ( edit by Lesure F.)  Munchen: Henle Verlag


CD


Thibaud J.and Cortot A. (1989).  Frank Sonata, Faure Sonata No. 1, Berceuce, Debussy Sonata, Minstrels.  U. K.: EMI








[1] Kelly L. B. (2003).  ‘Debussy’s Parisian Affiliation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bussy. (edit by Trezise 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35




[2] 同上註p. 39




[3] Donellon D. (2003).  ‘Debussy as a musician and critic’,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bussy. (edit by Trezise 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6




[4] Kelly L. B. (2003).  ‘Debussy’s Parisian Affiliation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bussy. (edit by Trezise 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40




[5] Whttall A. (2001). Neo-classicism’,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Online ed.  (Accessed 18 Jan. 2005), http://www.grovemusic.com




[6] Pomeroy B. (2003).  ‘Debussy’s tonality: a formal perspectiv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bussy. (edit by Trezise 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56




[7] 山縣茂太郎(1989)。《新訂音樂概論》(林勝儀 譯)。台北市:全音出版社。頁1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涂智奎 的頭像
    涂智奎

    涂智奎的音樂王國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