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提琴演奏之現象
涂智奎
以現在市面上的資料來看,介紹提琴演奏的書籍已經蠻多了,而其內容也多深入淺出,要是想要增進自己演奏的技巧的話,一邊拜師一邊以此研究多家之長,益處確實頗多。而在此我比較不希望將這一篇的內容定位在教學上,比較希望的是能將小提琴演奏發聲上的一些現象提出來和大家分享。老話一句,還是從小提琴開始,要是朋友們想知道其他弦樂器的種種,請告訴我,我會想辦法找資料或向相關的老師邀稿的。
從演奏的姿勢開始吧:只要能將小提琴安穩舒適地放在左肩上,再加上一點下巴的力量,就完成演奏姿勢的一半了。或許這時有人會問:我是左手慣用者,我可以把提琴放在右肩嗎?我本身看過特別定做的琴是有放在右肩的,不過我覺得好像沒有必要如此,因為就算是慣用右手的人在初學小提琴時實在也佔不到什麼便宜。因為左手手指的按弦動作和一般生活上會用到的動作沒什麼相似之處,而右手持弓動作雖然力求放鬆,但是某些肌肉事實上是要訓練到有一定的力量才能把弓拿穩的。所以不論是左手還是右手都算是要從頭學起,既然如此,何必在意放左肩放右肩呢?至於持弓的方法,各家各派以及每個人的手型都不同,所以我只提供原則供大家參考。持弓時,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是相對成環狀,有造成持弓平衡支點的功能。接下來一定要提到的小指則以具彈性的微彎形狀撐住弓的根部尾端,使弓根拉奏更為穩定。至於其他手指只要依自己舒服的狀態輕鬆放在弓上即可。
左右手都顧到以後,是該站著拉還是坐著拉好呢?其實都可以啦,一般來說,演奏室內樂多以坐姿為準,而獨奏以站姿為準,但也有例外。坐著是要應付長時間的演奏,但是站著卻更具表演效果,我就看過在台上坐臥跑跳通通來的小提琴演奏家,當然啦,他不是演奏古典的曲目,而是全新創做的現代樂曲,只見台下的女觀眾為之瘋狂不已!所以,只要覺得有必要,想怎樣都可以。可是一定要提醒大家,光是站好,然後穩穩的拉小提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想學坐臥跑跳的招式,哈哈,非苦練數十年不可!
基本姿勢似乎都已備齊,大家可能又注意到了:小提琴家好像放了什麼東西在琴和肩膀之間?對啦,那就是肩墊。本來小提琴在演奏時放的位置是在胸部上,演奏的樂曲音域也不高,後來為了演奏越寫音越高的曲子,就演變成用下巴與肩膀夾琴的姿勢。這樣一來,左手不必邊按弦還要邊托住琴,而能夠隨意移動了。可是這時問題又出現了,有些人脖子長,要夾好琴必須把肩膀聳起,一定造成肌肉的緊張,因此才有肩墊的誕生。可是就是有些小提琴家明明脖子蠻長的,卻又不用肩墊,演奏時也習慣肩膀微聳,左手換位時用肩膀夾一下,平時則為了不讓琴往下掉,就用左手邊托邊按,在我看來實在好麻煩,可是對他們來說卻又習慣之至,演奏出來的音樂性及聲音也很好。真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另一種關於不用肩墊的說法則和小提琴的發音構造有關,說是肩墊架空了琴和身體的接觸,由琴弦傳至面板經共鳴之後也讓背板震動,而背板震動過多會影響面板的震動,所以讓身體抑制一下背板震動是對整體聲音有益的。再一種說法以小提琴家安‧蘇菲‧穆特為例,她表示〔大意〕:琴跟身體有直接的接觸讓我有人琴一體的感覺。這也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在用與不用肩墊之間能有更深的認知。
常聽人說,小提琴是一種很難的樂器,然而到底難在哪裡?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討論。小提琴發音的過程是先以塗上松香的弓毛以和琴弦成垂直的角度摩擦琴弦〔成直角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琴弦的震動傳至琴橋,再傳至面板,經過共鳴箱內的音柱傳至背板,完全共震後經由F孔傳出。如果弓和琴弦的角度不是成直角的話,弦就無法充分震動,也就拉奏不出好的聲音了。所以難就難在經由一連串的動作才能把弓從頭到尾以垂直的角度拉完。好不容易把弓的部位分成幾段練直了,還得加上左手,而左手按弦的動作又不容易習慣,除了拗手外,左手的每一根指頭又要自己認出每個音最準確的位置,盡量要練得百發百中、隨心所欲。每一個音域的音都練準了,又要應付跨越高低音的移動按弦!對了對於左手來說,這些還算是基本的必備技巧,其他諸如左手撥弦、各種雙音、和弦奏、泛音等等,又得更上數層樓才能應付自如了!到這裡為止,都還是左右手分開來說的技巧,要能發出好的聲音卻要雙手無間的合作才行,說到雙手怎麼合作,怎麼運用各種弓法製造各種音色,那才是最難的部分,我們下次再談吧。
其實說難,每一種樂器學到最後都會非常的難,甚至難到匪夷所思,不過,那也都是經年以無比的熱情與興趣不斷練習而成,只要遇到能按部就班又有愛心、耐心的老師,一定能有所成就。小提琴是一樣迷人的樂器喔!非常歡迎大家進入它的天地!
p.s 本站所刊載之專欄,其相關著作權屬於作者所有,本站得到該專欄作者之授權而得以刊登其作品,請網友尊重智慧財產權,在未徵得作者同意之前,不得將下列專欄部份或全部文章轉載於其他媒體,或將之複印轉為其他用途,違者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