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器簡介
涂智奎
弦樂器有哪些?以概略的說法來看,凡是以弦來發聲的樂器都稱為弦樂器。舉例來說,中國的傳統弦樂器有琴〔也就是大家說的古琴〕、箏〔古箏〕、三弦琴、擊琴、瑟、筑、琵琶、箜篌〔和西方的豎琴長得幾乎一樣〕、阮咸、胡琴、柳葉琴等等,而其中箜篌、阮咸、胡琴以及琵琶之下又細分為數種,真是族繁不及備載啊!再加上少數民族所用的弦樂器,那真是說不完了。而西方的弦樂器則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若不計算以上樂器的古制型式的話,尚有吉他、豎琴、魯特琴等等。所以啊,我想還是先以筆者比較熟悉的西方弦樂器家族開始吧。如果有朋友特別想知道中國弦樂器的話,我會盡力蒐集資料後再分享給大家的。
先介紹有相同特徵的西方弦樂家族吧,其中包含小、中、大、以及低音提琴,它們都有四根弦〔有時管弦樂團也採用五弦的低音提琴,但一般都是四弦〕而且主要的發聲方法都是依靠弓毛的摩擦,所以又可說是弓弦樂器。這四種樂器能夠各自在高、中、低音域範圍展現自己的聲音特色,在合奏時也能完全將具有高度同質性的音色完美的融合為一體。所以聽弦樂團的音樂會,能夠感受極純的音響效果,而弦樂四重奏雖然少了低音提琴,卻在聲部的平衡、簡潔上要求更嚴格,無怪乎許多人會將弦樂四重曲奏譽為最完美的音樂型式。說到此處,筆者不禁想大力推薦還沒聽過這兩種編制演奏的朋友,一定要去聽聽看。什麼?有沒有推薦的曲目?當然有,建議先從旋律優美的曲子開始,像是包羅定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德弗乍克的F大調弦樂四重奏,有個副標題「美國」。而弦樂團的曲目則建議先聽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非常好聽喔!
接下來一起看看它們的外型,優雅的線條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女性迷人的身體曲線,而確實也有人猜測當初的設計由此而來,只是是否如此則不得而知。以小提琴來說,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琴頭:它又包含了渦捲部分、弦栓箱以及弦栓。請仔細欣賞一下琴頭美麗的渦捲線條,許多著名的製琴家在這一個部分都能展現自己獨特的風格喔!第二個部分是琴頸:他包含接連琴頭與琴身的木質手把,以及之上的黑檀木指板,這裡就是負責按弦的左手活動的地方。接下來的第三部分最為複雜,也包含了最多零件,更是影響樂器品質最多的地方,我們稱它為琴身。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發現了:當我們將小提琴琴頭朝上立放時,它的琴頭、琴頸、琴身真像是一位女性的坐姿,而是正面還是背面則都有人以美術作品的型式呈現過。下次要是有機會看到的話,可要特別感受一下它的整體美喔!你一定會和我一樣更喜歡它的。
琴身的前、中、後分別由面板、側板、背板組合而成一個能將弦的震動波擴大的共鳴箱,面板之上我們可以看到有從琴頭延伸而來的指板,以及在面板中央的一片直立白色小木片,它的形狀、弧度有些像橫跨水面的橋,所以稱它琴橋。靠近尾部的三角形木片則是尾板,它要依靠非常堅韌的含鋼質塑膠線固定在琴身尾部的琴鈕上,以對抗四條張緊時能產生的強大力量。此外我們還看到在面板尾部一邊的淺窪形木片,叫做腮托。是為了讓我們以下巴夾住提琴時有所依托而設,同時也有防止汗水侵蝕琴漆以及面板的功用。而函蓋的部分最長的要算是琴弦了,它從纏繞在弦栓上開始,經過指板與琴頭間的一小塊高起的木條〔小弦枕〕,貫穿於指板之上,再架在琴橋上,固定於尾板的弦洞中。我們可以在此瞭解到四條弦所能震動的最大長度,也就是完全不用手指按弦時的長度,也就是拉琴的人常說的空弦時,它的定弦調音由低音至高音分別是中央C〔一點C〕以下四個音的G,以及其上的D,和A、E。每條弦相隔五度音來組成。
至於在面板上還能看到的細節有三:其一是像F小寫的洞孔,左右各一,稱為F字孔,據研究其間距控制了琴橋下面板的震動面積,除了美觀之外,它的大小也是影響聲音的主要因素。其二則是在弦與尾板之間一到四個不等的金屬旋鈕,叫做微調器。當我們用弦栓調音調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能用它做最後的校正。一般說來,只有最細的E弦比較用的上,其他較粗的三根弦因為轉動弦栓時音準的幅度變化較小所以容易調準,故較少人用。不過還是有人四條都用,端看個人習慣不同。其三則是鑲嵌在面板最靠外圍的部分,以黑檀木做成的細線,有美觀與保護琴身,減少遭受碰撞時所受傷害的功用。走筆至此〔應該是走鍵盤才對〕,能夠深深的感覺到工藝發展到最後,實在能寓實用於美觀,而且精簡絕倫,缺一不可啊!
說到這兒,終於講到弦樂器賴以發音的弓了。有人說:演奏弦樂器,左手是技術,而右手卻是藝術。多麼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意思是左手在按弦的過程中扮演將音按準、換音時節奏分明的角色,而右手卻要負責將左手按出來的音加入抑揚頓挫,時而柔情似水、時而粗獷豪邁,盡在這74公分的進退之中〔以四分之四的小提琴弓而言〕。這弓啊,最早的演奏用弓是從射箭用的弓改良而來,經過數百年數次的變化才漸漸行呈現在看到的弓。弓的構造就比琴來的簡單了,但是也分為三個部分:弓尖部分〔也就是持弓時離手較遠的一端〕:除了弓桿之外,在弓桿的末稍有一個方形小凹槽,用以固定一束弓毛的一端。弓根部分〔持弓時手拿的一端〕:有一緊連著弓桿的黑檀木框,木框中有一小螺帽伸進弓桿的凹槽中,配合著從弓桿的弓根處尾端伸入的細長螺紋金屬棒,就能配合演奏的彈性需要自由調整弓毛的鬆緊。此外,木框下方也有一個方形凹槽以固定弓毛的另外一端,固定之後其上在覆以顏色炫麗的貝殼薄片,非常好看。當然,這要在稍好一點的弓上才看的見!至於中弓部分就只有彎曲的弓桿及弓毛,弓桿會隨著弓根調節螺絲的鬆緊而變彎或變直,越直則弓毛的彈性越強,越彎則彈性越弱。而彈性的決定常因習慣不同或樂曲的需要而改變,是要看情況而定的。
一般來說,弓毛用白色馬尾做成,一把弓約要用到180根左右的馬尾毛,新裝上的馬尾毛是沒有摩擦力的,所以我們會需要塗上松香來增加摩擦力,這樣在拉弦時才能使弦發出好的聲音。
西方弦樂家族的其他樂器和小提琴比較起來,其實除了定弦音不同,體積較大之外,基本結構和發聲原理是一樣的。朋友們要是覺得有地方不夠詳細或者甚至覺得太枯燥了的話,歡迎告知與指教,我會盡力為各位服的。
p.s 本站所刊載之專欄,其相關著作權屬於作者所有,本站得到該專欄作者之授權而得以刊登其作品,請網友尊重智慧財產權,在未徵得作者同意之前,不得將下列專欄部份或全部文章轉載於其他媒體,或將之複印轉為其他用途,違者將依法追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