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的第二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中的


夏康舞曲風格探討-涂智奎


 


一、夏康舞曲 (Fr., chaconne, chacony; It. ciaccona, ciacona; Sp. chacona)的源流


 


1599年在西班牙出現,源於美洲,後分別傳至法國及義大利,根據New Grove辭典,最初夏康舞曲多以五弦吉他、鈴鼓及響板伴奏,而Ciaccona的字源可能從響板的“chac”聲而來[1]。下面將分別說明法國與義大利的演奏法。


 


二、夏康舞曲在法國與義大利:


在法國:存於宮廷舞之中,因為舞蹈強調重拍與韻律流動的特性,所以當時的演奏家或學者會因此而在演奏法上有些講究。分別是:


1. DetachmentPulse上的符值都斷開,音樂會因此顯的更清晰與流動。在弦樂器上以漸漸提起的運弓,讓音自然消減,一般音符停1/2,附點音符停1/3[2]


2. pulse短的音符稱為quick notes,要演奏的自由些,重拍演奏長一點,弱拍縮短相同的長度,不過也有相反的手法,重拍縮短、弱拍延長。不過後來演變成重拍延長的附點節奏慣用演奏法,而且在十八世紀初作曲家開始將約定俗成的附點音符演奏方式從不明確寫出到明確標明附點音符的時值。[3]


3. slur來強調quick notes中的重要音符,連2音—弱(強調黑體字位置的音符)、連4音—弱強弱,巴哈的小提琴無伴奏曲中常出現四個十六分音符連前三個或連後三個的slur弱強、弱),或是(強、弱強弱)有帶出重要Pulse行進的效果。到了18世紀初法國舞曲受到義大利小提琴炫技音樂的影響,slur橫跨小節,而使得beatPulse變得較不明顯。[4]


4. 分解和弦演奏法,來自於viol、吉他、魯特琴、大鍵琴,用於強調重要和弦,增加內聲部的清晰度。[5]


在義大利:多為人聲加器樂或純器樂曲,以頑固低音或固定和聲進行做連續不斷的變奏[6]


義大利音樂在技巧上出現較多斷奏或圓滑奏的華彩段落,模進、音符增值減值、單拍複拍交錯、二對三式的重音處理、各種裝飾音、半音和聲進行、規避終止等等。新穎的聲響造成當代人不易接受的印象,於是才有法國哲學家Noel-Atoine Pluche1746年使用了Baroque這個字來形容這種風格的義大利音樂為粗魯以及突兀而對比出法國音樂的優雅[7]Viol演奏家Hubert Le Blanc表示義大利式運弓的方式要如歌唱一般,使上下弓不被察覺,製造出持續而流動的音樂。不過,法國的基本運弓技巧仍然適用於巴哈、韓德爾、泰勒曼等作曲家的舞曲音樂[8]


 


 


三、夏康舞曲節奏上的特色:


通常從3/4拍的第二拍開始,但偶爾也從第一拍。從尚存的文獻中發現到,裝飾重點在第二拍,音樂家、做詞者或編舞家多把重要和弦變換、裝飾音、重要歌詞、重要舞步安排在此[9]。從可考證到的五弦吉他夏康舞曲和弦譜中存在著下下上的strumming pattern,表示強調第二拍,可代換至小提琴的弓法上nnvMuffat 1698年在書中提到以拉丁文nobilis-(noble)的n代表小提琴向下的主要運弓方向,而以vilisof little worth)的v代表小提琴向上的次要運弓方向。[10],不過吉他譜中偶爾也出現下上下的strumming pattern


 


四、速度


根據1696Etienne Loulie發明鐘擺式時間測量器(Time MeasureChronometer之後,過幾次改良,從最簡單的鐘擺裝置到以時鐘機械改裝而成,能聽到tick聲的Chronometer,漸漸許多法國宮廷中的舞曲在創作完成後會加上速度記號(當時是以長度為標準的單位-pouces來標示,一pouces約為一英吋),以夏康舞曲來說速度範圍是四分音符一分鐘打120159[11]


    不過這對出現32分音符的巴哈夏康舞曲來說實在太快了,需要以較慢的速度演奏。而以較慢的速度演奏舞曲是有先例的,以作曲家D’ Angelebert為例,為了國王和大臣們道晚安的儀式Le coucher du Roi寫了一首標示lentement的小步舞曲;Saint-Lambert也表示在音樂會中演奏的舞曲要比舞會中的舞曲來的慢[12]。於是,筆者選擇的速度是四分音符一分鐘打5660左右。


    關於在夏康舞曲中各變奏的速度問題,依據Jean-Jacques Rousseu1768年表示:在長的夏康舞曲中不同的對比段落,速度應該相同[13]。因為在巴洛克時代


是以增加或減少音符的時值來營造速度感,樂曲本身就已經提供速度變化了。所以應該從情感上做不同的處理較為適宜,也能保持樂曲韻律的一貫性。


 


五、詮釋


巴哈的夏康舞曲以不加上數字低音的無伴奏小提琴,用三重奏鳴曲的概念[14]融合了法國附點節奏風格以及義大利抒情及華彩風格創作而成。於是,我們要以上述概念來演奏不同的樂段。以下舉幾段具代表性的譜例來說明:


1-8小節:屬於法國的附點音符風格,以n-n-v的弓法演奏,pulse(八分音符)以上的符值,以自然漸弱而且斷開處理,弱拍的八分音符可演奏稍短而且更靠近下小節第一拍,不同的是:在第4小節12拍以及第3拍和第5小節第1拍形成兩拍的韻律,脫離了夏康舞曲的基本節奏,所以弓法為n-v-n-v


 


譜例1. 1-8小節


 


 


 


 


 


9-24小節的附點八分音符也以漸弱斷開處理。


譜例2. 12-21小節代表


 


 


 


 


 


39小節出現了兩種不同slur的形式,藉此強調不同的音符,所以在演奏slur時仍然要以漸弱斷開做處理。


譜例3. 39小節


 


 


 


65小節開始出現32分音符,屬於義大利式華彩段落,此時32分音符連弓張力要維持,分弓時每個音稍微跳起來,讓每個音造成菱形的力度形狀(Geminiani主張不論長音或短音都要 “Swelling of the sound”[15]


譜例4. 72-75小節代表


 


 


 


 


 


此外,因為這是首龐大的曲目,要討論的細節尚多,本篇研究以闡明風格為主,其他部分留待往後再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書目


Auer, Leopold (1980). Violin Playing As I Play I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1)


Claude, P. V. (1991). Baroque Music,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Donington, R. (1982). Baroque Music: Style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acy, L. (200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Online ed., (Accessed 10. Jul. 2004), http://www.grovemusic.com


Mather, B. B. (1987): Dance Rhythms of the French Baroque: A Hand Book For Performan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ozart, Leopold (1985). A Treatise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Violin Playing, 2nd ed. trans. by Knocker, Edith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56)


彭廣林(2004)。小提琴音樂會系列~古今篇之演奏探討:小提琴音樂世界中的三重奏鳴曲。台北市:東吳大學。


 


樂譜


Bach, J. S. (1971). 6 Sonatas and Partitas S. 1001- S. 1006 for violin solo: With facsimile of the autograph manuscript (Galamian, Ivan ed. ) New York: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any.


 


Bach, J. S. (1974). Johann Sebastian Bach Neue Ausgabe Samtlicher Werke (Serie VI, Band I)  Kassel: Barenreiter.


 


 








[1] Silbiger, A. (2001): ‘Chaconn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Online ed. L. Macy (Accessed 10. Jul. 2004), http://www.grovemusic.com




[2] Mather, B. B. (1987): Dance Rhythms of the French Baroque: A Hand Book For Performan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137




[3] 同上註。pp. 139-140




[4] 同上註。pp. 141-142




[5] 同上註。p. 165




[6] 同註一。




[7] Claude, P. V. (1991). Baroque Music,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P. 2




[8] Mather, B. B. (1987): Dance Rhythms of the French Baroque: A Hand Book For Performan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150




[9] Mather, B. B. (1987): Dance Rhythms of the French Baroque: A Hand Book For Performan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0




[10]同上註。P. 55




[11]同上註。pp. 128-132




[12]同上註。p. 133




[13]同上註。p. 229




[14]彭廣林(2004)。小提琴音樂會系列~古今篇之演奏探討:小提琴音樂世界中的三重奏鳴曲。台北市:東吳大學。頁1-2




[15] Donington, R. (1982). Baroque Music: Style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P. 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涂智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